北宋官瓷,开封北宋官瓷,北宋官瓷价格

文化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企业名称:开封市何氏官瓷艺术有限公司

联系人:胡捷   何世忠

电话:037122919637

手机:18637836092  13007645168

邮箱:hsgc1997@163.com

地址:开封市安远门大道东京家苑2号楼1号

网址:www.hs-gc.com

大美崇高的北宋官窑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文化 >> 大美崇高的北宋官窑

  一、摘 要

  

  大宋文化的辉煌,让西安的汉唐文化;北京的明清文化为之汗颜。

  

  清华大学尚刚教授指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精品就两个:一个是宋瓷、一个是明式家具。”宋瓷没有唐瓷那样雍容华贵;不似明清瓷那样繁缛绚丽;宋瓷以简洁典雅大放异彩,震古烁今。

  

  北宋官窑承汝窑技艺,取古铜、玉器造型精髓,以幽茜的自然开片取代繁杂文饰,烧造用瓷。开启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先河。官窑器釉面纹片纵横,活泼飘逸,诗情画意,神韵天成!官窑器多次施釉,厚厚的釉层中气泡联珠,晶莹内蕴,宛若美玉。官窑器釉色清纯怡人,秀色可餐。一扫我国青瓷灰暗涩带的沉疴,创多种靓丽清鲜釉色,为古老的我国青瓷带来一股青春气息。紫口铁足之美是官窑的一大艺术特征。古香浓郁,古色醉人。为官窑青瓷古拙,典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争官”闹剧此起彼伏,闹得沸沸扬扬。众多窑口“争官”的文化乱象,印证了北宋官窑的尊贵与崇高。北宋官窑青瓷曲高淡雅,质朴清纯。这种高雅脱俗的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纵观中国瓷坛,横观世界瓷坛,能摘得大美,崇冠的非大宋官窑莫属!

  

  二、关键词:

  

  北宋官瓷  陶瓷文化  宛若美玉  神韵天成   争官闹剧   主流精神  凤凰涅槃  大美  崇高

  

  大美崇高的北宋官瓷

  

  大宋王朝是我国文化辉煌的年代。它令日西安的汉唐文化,北京的明清文化为之汗颜。文史学家陈寅恪赞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邓少铭先生力挺这一观点,他说:“宋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到高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所不及。”宋代造极的民族文化,培植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工艺美术之树。《古玩指南》的作者赵汝珍对宋代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降及炎宋、国势虽不振,然各种文艺竟能这么发达,为中国文物之成功时期。如瓷器、玉器、铜器、漆器、书法、绘画、造纸、印书无不尽善尽美,迄于大成。故今日谈古玩者均以宋产为高标的,精妙、正确。”他对宋瓷尤为赞赏:“总观宋代瓷业,其色彩之变化,形式之精巧,产量之丰富,品质之优良,为吾国瓷器之发达的时期也。”他极力推崇宋瓷,不惜溢美之词:“进步”、“有神奇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等等,来表达他对宋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清华大学博导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尚刚教授对中国历代各门类艺术的综合品评后得出精辟论断:“中国古代的艺术精品就有两个:一个是宋瓷、一个是明式家具”。宋瓷没有唐瓷那样雍容华贵,也不像明清瓷那样繁缛绚丽,宋瓷以简洁典雅之美幻放出自然天成的神韵,震古烁今,冠绝瓷坛。中外专家谈及我国陶瓷,无不以精美绝伦的宋瓷称叹。

  

  伴随着宋文化的繁荣,宋人文化水平、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普遍提高。也促进了艺术的繁荣、进步。同时也给艺术家们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自由天地。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对美的向往倾注于艺术作品之中,有了广泛观注与垂青,尤得文人的追捧,引得不少文人参与了艺术创作。于是文人的君子风范、文化修养、艺术气质、审美情趣渗入宋瓷文化。令宋瓷文化品位有极大的提升。曲高淡雅、质朴清纯被誉为瓷坛绝唱!

  

  宋时窑坊分布于我国一百三十多个县市,大大超越了唐代七十多个县市的范围规模。在宋代陶瓷的百花苑里,北方的定窑、汝窑,北宋官窑、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出类拔萃,是佼佼者。美名广传,享誉至今。

  

  北宋后期,在徽宗皇帝的统帅下,窑业大师巨匠荟萃汴京,将炉火纯青的宋代制瓷技艺与宫廷高洁典雅的艺术风格冶之炉。烧制宫廷用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座官办窑场,史称宋官窑。宋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之别。陶瓷泰斗傅振伦先生对两宋官窑有一段精彩地点评:“南宋官窑(指修内司官窑)虽不及北宋官窑精工,但美好程度在一般民窑之上。”郊坛下窑“胎质淘练不纯、釉色灰青,远不及修内司窑的精致,更不及北宋官窑。”北宋官窑是蜚声中外的中国陶瓷文化的开山之祖。宋以后,各朝各代大都在景德镇建御窑场,烧制用瓷,代代有创新,年年有珍品,续写了中国陶瓷文化的鸿篇巨著。中国官窑场发展有序,业绩恢宏,为中国陶瓷史书写了光华四射的辉煌篇章。

  

  北宋官窑是徽宗皇帝亲临指挥的御窑场。这个亡国之君,治国无术,但他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给他冠以艺术鉴赏家、考古学家、文艺批评家、书画艺术家、文物收藏家众多头衔一点也不过誉。赵佶作画神形兼备,笔精墨妙。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词填得好。字写得刚劲秀丽,独树一帜,世称“瘦金书”。宋代宫廷艺术品的收藏百倍先朝,他饱览宫中无数精妙的古代艺术品,深得古代艺术精髓,领悟到艺术作品美的真谛:艺术作品的美,在于造型之美,其色彩,纹饰等艺术语言都从属于造型艺术。因而他对御窑陶瓷制品造型有极高的要求。官窑产品以礼器为主,生活用品为辅。徽宗以为:“今荐天地,享宗庙之器无一有合,去古甚远。”他要“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垂发后世。”徽宗皇帝启用一批精通古代礼器的臣僚、学士,耗时六年规范礼器。每器必亲览、参酌、敲定,才筛选成册。经徽宗勘正的礼器图样——《宣和博古图》成为宋时和后世礼器制作的权威式样。

  

  北宋官窑青瓷以《宣和博古图》权威式样为蓝本,高度重视官窑厚釉工艺的特殊性,(厚釉令制品上一切复杂、精细的文饰变得模糊不清)渗入宋人极富时代特色、朴实无华、平谈自然的美的追求。对青铜器、玉器造型的文饰进行大胆的取舍。制作者舍塑造求天然,古铜器、玉器上繁华的装饰纹样被幽茜天成,高雅脱俗、活泼飘逸、内敛含蓄的自然开片所取代;被徽宗皇帝御笔亲定的那种线条洗练、古朴文雅、美伦美奂。超凡入圣的造型密码被光大。从而形成了瓷坛瑰宝既不弄姿,又不取媚,把美充分地融入“平谈”“简约”中的艺术特色。这种寓丽于淡、似浅实深的美是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古诗云:“官窑重楷模,精华四海萃”,这是历史文明与宋代文明的结晶,是传统的升华和创新。它出于青铜器、玉器、却别于青铜器、玉器。这不仅是质的变化。而且在艺术风格方面产生一个飞跃。因而它不是青铜器、玉器的翻版,而是一种闪烁着珠光宝气的新瓷种横空出世!

  

  “删繁就简千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中国山水画从金碧山水、浅绛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由绚烂华彩归于平谈素净,进入了艺术的高灵境。大宋官窑以简为大智,以简为大美,与中国山水画异工同曲,携手步入中国艺术的大雅之堂。

  

  中国美学将美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这是一种铺锦列绣,豪华富丽的美。明、清瓷器、青铜礼器、精细华美的刺绣属这一范畴。一类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这是一种谈雅绝俗,妙造自然的美。宋代瓷器,明式家具,惜墨如金的水墨山水画属这一范畴。前者停留在工艺美术境界,后者上升至表现思想感情的境界。“清水出芙蓉”比之“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这种审美视角对中国及世界美学影响极深。

  

  工艺家们在耀青流翠的官瓷釉面获冰裂、鳝血、金丝铁线多种纹片、这些纹片纵横交错活泼飘逸、自由流畅地穿插游动,状若行云流水。这飘逸的美,流动的美,勾魂摄魄,有不可言状的美感。其美妙之处犹如宁静的一池春水击之一石,霎那间水波粼粼,涟漪道道,诗情画意,神韵天成!几多瑕疵,几缕裂痕冲破了平静的釉面,荡起了微波,掀起了涟漪,由静到动,没有人工的涂绘雕琢,尽展自然之神奇,其艺术造诣之深。这粼粼的水波,这道道的涟漪,是感情的节奏,是音乐的旋律,是制作者心曲的流露,是崇拜自然的情结。

  

  北宋官窑釉面开片千变万化,永远不可能有两件纹理完全一样的作品,无穷的神秘相伴而生。人们极尽想象也许都无法解悟它莫测的内涵,它天意般的存在。说它像人体感知天地万物的神经系统也好;说它是大江大河在地球上编织的天网也可;说它如溪中的涟漪、湖中的微波也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它像一道永远有悬念的命题,会有无数个匪夷所思的猜想,无数个妙不可言的禅机。

  

  含蓄和深邃是官窑艺术的重要特征。它给欣赏者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遐想空间。欣赏者遨游在无限空间,窥其秘藏,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乐在其中。

  

  特别应该称道的是:陶瓷釉面开裂是制品胎、釉膨胀率不匹配所造成的一种缺陷。这种缺陷一旦用于陶瓷装饰,即成一种缺陷美,别具一格。(美神维娜斯即是一种缺陷美的经典之作。)北宋官窑器率先向世人展现了这种缺陷美的艺术魅力。获得了巨大成功。将工艺缺陷升华为“艺苑一绝”。官窑艺术大师的艺术素养,惊人的创新胆略,为世人敬仰,给后人以启迪。

  

  北宋官窑承汝窑精湛技艺,花开汴京。但官窑青瓷的制作者并不为汝窑的艺术成就所束缚。在造型、纹饰创新的同时,对釉质、釉色也进行着大胆地革新与尝试。不断地展现,丰富自己的个性特色,艺术语言,铸就北宋官窑素雅脱俗、大美崇高的艺术风格。

  

  多次施釉工艺的创造,为官窑增添了无限的风韵,树起一座丰碑。胚体经多次施釉,釉层厚度增加。经过火的洗礼,厚厚的釉层中气泡连珠,晶体丛生,行家称之谓“聚沫攒珠”。似珠的气泡和丛生的晶体所造成光的折射,形成没有浮光,细腻滋润的肌肤,宛若美玉,质地发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耐人寻味的情趣,倍受偏爱。艺术界公认要质地本身发光才是真的美,至极的美!大宋官窑抛弃一切人为雕琢,凸显物质晶莹真境,充分地展示了陶瓷质地如脂似玉,珠光宝气朴人眉宇的美韵,这是北宋官窑杰出的工艺创新和艺术成就。也是宋人思想、气质、情感、人格贯入作品的范例。更是宋人精神道德方面追求的境界。哲学思想一旦和美学联姻,立即竖起一道高不可攀、难以逾越的艺术屏障。无怪《古玩指南》的作者感叹说:“虽经元、明、清各帝王极力摹仿,未有超越其优美者,其精妙当可想象。”

  

  厚厚的釉层不仅成就了北宋官窑质地之美,同时也给官窑釉色增添了无穷魅力。官窑瓷器的釉色是在一定量的染色剂的规范下,通过加厚釉层使其由浅向深逐渐变化。这正如水不断加深再加深,水色由无色慢慢地变为湖绿,变为海蓝一样,因而官窑获得的釉色清翠怡人,一扫我国青瓷多是阴黄、黄绿、青绿、灰青、青褐等灰暗涩带的沉疴,创粉青、天青、翠青、月下白、炒米黄、碧湖绿多种青鲜欲滴、秀色可餐的釉色,为古老的中国青瓷带来了一股青春气息。自此,我国青瓷百尺竿头,迄于大成。

  

  紫口铁足之美,是北宋官窑大师巨匠的又一伟大创举。当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院的艺术,虔诚瞻仰宋官窑风采,那别于其它青瓷的紫口铁足,一定会令你眼前一亮。紫色的口、鳝血色的纹片,青翠的釉面,铁红色的底足,这种冷暖色的变换,产生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色彩间的变奏诠释出潇洒、灵动、跳跃、优雅、古朴的氛围。美感扑面而来,让众多青瓷暗然失然。

  

  紫色的口,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原始青瓷的那个年代;铁色的足,带我们重回更为遥远的红陶器时代。古香浓郁,古色醉人,为北宋官窑器的古拙,典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人对“红”与“绿”的搭配有超乎寻常的钟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古诗词中把碧、绿、青同视为青)像这样“红”与“绿”对仗的诗句枚不胜举,美不胜收。官窑器大面积的青、绿,与鳝血、铁红的单薄,是否也是一种李清照笔下“绿肥红瘦”的意境。

  

  紫口铁足之美是北宋官窑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之一。它既破除了青瓷釉面釉色的单调感又赋予青瓷自然天成,新颖异样的情趣、神韵,充满了诱人魅力,愈发显出青瓷的纯美靓丽。它那拙朴的美为世人所爱,那盎然的古意扑人眉宇。至使我们不能不为北宋官窑青瓷制作者卓绝的艺术造诣拍案叫绝!

  

  古朴庄重的造型,润美如玉的质地,粼粼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神完气足地组成北宋官窑青瓷优美和谐的艺术整体。它既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又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体态造型之简美,釉色纹片之素雅,紫口铁足之古拙,质地如玉之高洁,幻放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令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它那高雅的尊容、宏大的气魄,深邃的内涵,是至贵至美的艺术风采。

  

  北宋官窑不涂不绘、不渲不染、不雕不琢、不镶不嵌精辟地诠释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境界。从这种纯朴的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华民族朴实无华,伟大崇高的民族精神。宋以后,元、明、清各朝一改宋代清新素雅、纯粹朴实的艺术格调,极尽繁缛鬼巧之能事: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风靡瓷坛。其艺术品位日下,已无法和宋代艺术境界媲美。

  

  大宋官窑为帝王所生,帝王所养,帝王所用,帝王所控。所有制品禁锢在帝王之家,宫墙高耸,宫门森严,权臣贵胄只能望瓷兴叹,文人墨客难瞻风采。高高在上的尊贵,赋予北宋官瓷神圣的光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它推向神坛。成为中外后来者顶礼膜拜的偶像,梦寐以求的瑰宝。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宋官窑在它的故乡,那个生它养它的地方——汴京(今开封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定,仿制品“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官窑传世品媲美。”鉴定会上,有专家即兴赋诗一首:

  

  沉穆见釉色,  疑重入瓷胎。

  

  官窑无觅处,  今日又重回。

  

  “今日又重回”,这一轮回800余年。遥想当年,北宋官窑取代被誉为“魁”的汝窑,独领风骚,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荣耀!惜靖康之变,一切化为乌有。沧桑巨变,岁月如歌,袭故京遗制,南宋官窑屹立临安(杭州),引龙泉、丽水诸窑,粉青鳝血独占鳌头,紫口铁足名燥江南。时过境迁,明、清有景德镇树起官窑大旗,官民共仿,比翼生辉。至清末,御窑场的“官仿官”退出历史舞台,昔日御窑场仿官窑器的高手重返民间,壮大了“民仿官”的队伍。至此“民仿官“一枝独秀,担起传承大任。北宋官窑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800余年的坎坷历程,由北转南,再返北。战乱摧不垮,换代再生花,代代有传承,时时有佳作。这颗瓷坛明珠,光耀乾坤,与日月同辉!

  

  北宋官窑的一个“官”字,令其平添了许多尊贵与崇高,也惹来了众多是是非非。一出出争“官”闹剧粉墨登场。有不满足民窑“魁首”高位,非要拜倒在官窑石榴裙下的窑口拼命争“官”。什么“官X窑”、“X官窑”杜撰之名满天飞。不伦不类,颠覆文献,搅乱了瓷坛。但信徒孤寡,香火不旺,难成正果。有人将仿明代窑场冒名“大宋官窑”,稍有欺世盗名之嫌。同时暴露了文化自信的缺失。更有人把一个“从整体上看不及汝窑”,不见经传的无名小窑,捧上北宋官窑的宝座,硬给它戴上一顶金灿灿的桂冠,闹得沸沸扬扬,跌跤摔跟头再所难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多个窑口争官的文化乱象,印证了北宋官窑高高在上的尊贵与崇高。

  

  北宋官窑建于大观元年(1107)没于(1125)金兵铁骑荡起又回落的尘埃中。仅历时十八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官窑尤如昙花一现。只此一见,则雄踞《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倾倒古今中外,其难能可贵足以让人叹服!

  

  八百余年过去了,传世北宋官窑青瓷已寥若晨星,件件堪称国宝。劫后余存的国宝现今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丰富,约在25件至30件之间。北京故宫博物院不如台北丰厚,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收藏也只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世间事物就是这般古怪,越是难觅,越觉珍贵,越感扑朔迷离,越有强烈地占有欲望。这正是北宋官窑尊贵,崇高的另一个侧面。

  

  有民谣说:“家藏万贯,不及汝窑一片。钧窑一点红,万世吃不穷。见得官(窑)哥(窑)面,江山坐一半”。“万贯家业”,“万世吃不穷”的富有,比起半壁河山,可谓小巫见大巫,官窑在民众心目中的尊贵,崇高可见一斑。

  

  北宋官窑不舍阳春白雪的曲高淡雅,不弃下巴里人的质朴清纯。这种高雅脱俗的美是宋人“花落无语,人淡如菊”艺术人格的写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体现了民族性格。日本陶瓷评论家小山富士夫无限崇拜地赞美道:“古今中外,没有一种瓷能像宋瓷一样具有崇高、纯粹、朴实的民族精神。”

  

  纵观中国瓷坛,横观世界瓷坛,能摘得大美、崇冠的非北宋官窑莫属!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